追忆可亲可敬可爱的郭老师
发布日期: 2023- 12- 27 访问次数:

郭萍(1963-2023),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作物用水决策支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面对科学研究,她向来严谨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是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灌区现代化,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作用。“郭老师一生致力于变化环境下农业水资源管理与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我国农业水土工程科技进步和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水利学科及石羊河团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回想起郭萍教授,“作物绿色高效用水”团队负责人康绍忠院士肯定地说道。“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认真钻研、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深受团队师生爱戴,特别是她超强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令人印象深刻。”

“神童”“天才”是大家接触郭老师前对她的印象。不到19岁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少年班毕业,经历了一段时间工作后选择读研深造,拿到东北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外企工作,又在42岁远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郭老师追求人生价值的脚步从未停下。

入职水院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实战经验被郭老师灵活运用到教学与科研中,“在后来的交往中屡屡被郭老师的智慧折服,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也被她‘优化’了。”康院士讲道。

“她的工作效率之高让我印象深刻。”团队成员、郭老师的好朋友毛晓敏教授回忆道:“记得有次我俩聊天,我说自己总是被学生催着修改返回论文,她说学生写的论文发到她那儿,总是一两天内返回,最迟不超过一周。”

近年来,郭萍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围绕我国西北旱区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作物用水决策支持研究,发展了旱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开发了通用性灌区水资源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了大众对于农业水资源管理的认知高度。

郭老师纯粹地热爱着她的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去年12月底,经历过一次大手术的她仍然参加了水利工程系年终线上交流会和石羊河团队的年度工作总结交流视频会;今年7月,她还在病床上与青年教师张成龙及博士研究生视频探讨学术问题。

据康院士回忆,郭老师病倒前最后一次到办公室与他交流工作,是她指导的2022届毕业生岳琼获得了学校“十佳优秀博士论文”,按照政策,可以奖励1名博士招生指标。虽然郭老师即将退休,但当年仍获批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她希望争取到这个博士生指标和她一起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


对待朋友同事,她乐于分享

郭老师总是愿意分享自己在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方面的经验。“团队政委”是康院士对郭老师的评价。

“说到如何指导研究生、平衡工作与生活等话题,郭老师总是能从不同角度提出好的建议。经常与郭老师讨论一些话题似乎成了过去十多年我工作的一部分,很遗憾再也没有与郭老师一起探讨问题的机会了。”霍再林教授惋惜道。

郭老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从她身上充分展现了团队的“传帮带”精神。

“不夸张地说,郭老师帮助我成为了更好的导师和自己。”谈到郭老师,团队成员郝新梅副教授陷入了回忆:“平时郭老师总不吝向我们分享她工作经验、特别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方法”。

郭老师的“传帮带”精神在学生培养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曾形象地用“车道”描述处于不同阶段的研究生,针对性地按照他们的科研进度给出不同的培养方案,高年级学生逐渐养成了成熟的科研习惯,掌握了坚实的科研技能,就进入了“快车道”,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助师弟师妹们,让“快车带动慢车跑”。每周一次的组会上,全组都对本周的汇报建言献策,提供汇报者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意见。“课题组的每一个科研成果都凝集了老师和小伙伴们的智慧,在‘搞科研’这条路上我们总是并肩前行,从不觉得孤单。”

在科研教学合作方面,郭老师也愿意无私分享,她对团队的年轻教师关爱有加,总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她曾带领团队韩宇、刘浏两位青年教师合作完成“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的研究任务,还主动参加学院申请科研项目“一对一”辅导活动,指导青年教师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谈到郭老师的离去,青年教师方瑜十分遗憾,“我很感激郭老师,我的第一个‘青基本子’有郭老师的指点,我教授的第一门课‘Environment Science’是郭老师指导并转交给我的,还想着向她汇报课程进展。”


2019.7 在英国(赫瑞瓦特大学)  2019.7 在英国(苏格兰议会大厦)

2019.7 在英国(苏格兰高地)   2016.6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

2016.6 在以色列(海法大学)   2016.6 在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

2021.11 午饭后的同事们在校园图书馆和公三前的广场


无论工作生活,她泰然自若

郭老师的QQ个性签名四个字“境随心转”体现了她的乐观豁达、淡然处之、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人。

“看到郭老师在办公室坐着,好像是一尊佛。”黄冠华老师曾这样感叹道。

“我到成都出差的前夜,还看见郭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依旧,学生还在那里帮助浇花,期盼郭老师不久会重回这里。”谈到郭老师,康院士想起了他们之前多次赴石羊河出差,在学校的中午经常在男生楼食堂一同就餐、探讨学术问题。

“郭老师是我们‘干饭大军’中最年长的一位,但她从不摆出长者的架子,反而展现出亲切幽默的一面。”毛老师很怀念曾经和郭老师一起工作的日子。每天清晨,郭老师都早早来到学校,不忙的话,先端一杯水,和对面办公室的姐妹们聊上一阵子。这简单的举动,却散发着无声的关怀和温暖。与同事们相处时,郭老师总是和蔼可亲,处处与人为善。“有郭老师在,总是很热闹,大家有聊不完的话题。”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善良且谦和地对待。“虽是高知,但郭老师却传承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家庭里,郭老师是孝顺的女儿、儿媳,尽责的嫂子,体贴的妻子和睿智的母亲。“女儿小时候假期到我办公室玩,很久看不见她,后来发现她在郭老师办公室吃着糖果聊天呢!”毛老师回忆起这些片段,仍然记忆尤深。

郭老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韩宇老师提到了之前发生的一件小事:“记得有一次院里组织大合唱,我和王素芬老师出差回来太晚,都还没来得及换衣服,郭老师带着我们去了她办公室,帮我们系衣服带子,还嘱咐我们衣服很硬,穿着要当心。”

“2022年疫情驻校期间,郭老师发消息询问我健康状况,提醒我一定做好个人防护。”与郭老师交流的点点滴滴,都在刘浏老师脑海中反复浮现。

生病后的几年里,郭老师依然乐观坚强,积极治疗。许多同事都十分关心她的情况,每每问到她身体如何,她都会说:挺好的,在好转,有效果。


传道授业解惑,她润物无声

郭老师在培养学生方面颇有心得。她在教学上“立德树人”,在科研教学中“因材施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培养的博士生先后两次获得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十佳优秀博士论文”。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配合默契,协作高效,互相之间关系都十分要好,只要有机会,学生们就会组织聚会,交流工作与生活。无论毕业多久,学生们都深爱着、牵挂着223学习室这个大家庭,更尊敬和依赖着郭老师这位大家长。

“每到外地出差,见到郭老师指导的学生,都在问郭老师的近况,聊郭老师指导大家开展研究时的家长里短”。霍再林老师感叹道:“郭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着实令人佩服。”

郭老师指导的优秀研究生众多,好几位已成为所在单位重要的青年学术骨干。谈到如何培养学生才能让他们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她总是谦虚地笑笑回答说:“哪里,是孩子们自己优秀。”

“当时接到电话心一惊,听到恩师离世的噩耗,呆呆地静止在那里,一时说不出话来,内心感到由衷的悲痛。”课题组2017届博士李茉说。郭老师的众多学生也和李茉一样,在当天下午陆续接到恩师因病离世的消息。来不及缓神,大家安顿好工作和家庭后,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希望能送恩师最后一程。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每当我遇到问题时,都会去找恩师寻求答案。恩师总是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帮助我解决问题;在科研过程中,我经历了各种等待和焦虑,但是恩师总是鼓励我要有耐心,不要着急,并且告诉我,虽然并非每一次努力都能获得回报,但每一次回报都是通过努力获得的。”说到这里,李茉不禁想起郭老师日常用来教导学生心态放平的一句话——这都是经历。毕业后,李茉时常与恩师联系,不管是育儿经验还是科研工作,郭老师都耐心与她分享,讲述其他老师的优秀事迹勉励着她。“仍记得当国家基金执行限项规定时,恩师特意发来信息让我注意,恩师是时时刻刻惦记着自己的学生啊。”

“今年是我认识郭老师的第10年,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后、留校工作,郭老师一步步悉心培养我成长。”课题组2019届博士生张成龙说。“郭老师总是能准确发现我的不足,并能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让我去改进。她以自己的品格、胸怀和魅力告诉我踏实做事、稳重做人的道理,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榜样。”

“在读博期间,郭老师会在我科研进展不顺利,心情紧张焦虑的时候会开导我让我放下压力,也会在我有所懈怠时提醒我保持专注。她曾教导我,我们科研方向是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用一生去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2020届博士生张帆说。“不管是在读书期间还是工作后,在遇到难题和困扰时我都会回来和郭老师谈谈心,郭老师总是能帮我一起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她就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郭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她像母亲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状况、情绪变化、学习进展甚至工作发展。”博士生张效星说。

“郭老师是我见过最温柔的人,她既严格又不苛刻,倡导鼓励式教育,并充分相信学生,给予我们安全感和信任感。”收到恩师离世的消息时,2020届硕士生张妍恰巧在北京出差,毕业三年,正打算和北京的同门相聚,“郭老师走了,我们突然像失去了大家长的孩子,心里最有分量的地方缺了一块。”

2022届博士生岳琼常常会想起郭老师对她说过的话语。“郭老师对我们的教育看似云淡风轻,但背后蕴藏着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她让我们明白‘五指三长两短’,要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自己该走的道路;她是那朵飘散的云,她说‘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她给我们创造足够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我们尽情的去感受去创造,又会每每在关键时刻去引导点拨,扬起小鞭子跟我们说‘还是要抓紧时间’;她有着最热烈的灵魂,足够点燃我们内心对科研的热情之火,对同门的友爱之火,一个团队就这样互相影响,砥砺奋进。”

“每一位学生在科研中、生活中值得庆祝的事情,都会被郭老师发在课题组大群里分享,其他学生也都会真诚地祝贺,这种感觉很奇妙,每个人的优秀老师都知道,也鼓励着我们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2022届硕士生潘琦回忆道。

“有一段时间我的科研进展很不顺利,心情很沮丧,郭老师借用一次轻松的茶话会告诉我‘当你迈过这道坎,再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不算什么。’现在我能够坦然地直面科研和生活中的每一道坎,因为回忆起来,前面的困难确实不难。”2022届硕士生罗彪感慨。

一朝沐春雨,终身念师恩。2023届硕士生徐晓宇把郭老师交给她的第一堂课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师长易遇,人师难求。在第一次组会上,老师并没有着急教我们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而是教导我们要有‘三心’,责任心、公益心与感恩之心,促使我们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时空隔不开思念,每当抬头望见夜空一弯明月或一颗星星,都会唤起我们对郭老师的缅想。

您长眠,我们常念。

深切缅怀郭萍教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